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哪里(下)

118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哪里(下)

 

反之,孩子会停滞自身成长的努力,把精力投入到获取父母的赞许上来。如果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父母仍然不给自己任何正面反馈,孩子就会放弃努力,自暴自弃。我妈妈在36岁高龄产下我妹妹,孕前期曾经出现过先兆流产现象,在家卧床吃药保胎。妹妹出生后,有一点点不足为道的生理畸形—小手指头比常人的短,这本来没什么,只要不去当钢琴师或者从事打字为生就行。我妈妈如临大敌,认定是保胎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从此以后,每当妹妹出现问题,我妈就会埋怨保胎药。比如,妹妹学习成绩不如我,我妈就一口咬定时保胎药导致她智力低下。其实我妹妹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智商绝对不亚于我。但是在我妈这种“皮格梅里翁”心理效应影响下,妹妹的成绩一落千丈,连普通的中学都没有考上,更不要提考大学。这种失败成了我妈的心病,一直到她去世。奇怪的是,我妈过世后,一向“愚钝”的妹妹反而“出息”了,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获得了会计师资格,一年内在公司一路高升至副总裁职位。几年白领做下来,买了房买了车,步入中产阶层。(后来我们的表姐生下女儿,小手指头也有同样的异常,我们才明白:这是我妈妈家独特的基因遗传,跟保胎药没有任何关联。)有些父母给孩子太多的否定,总是告诉孩子:“我们为你花费了多少心血,你让我们操碎了心,你给我们增加了多少负担,可是你却不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你令我们失望伤心,你让我们丢尽了脸”,等等。有些孩子在做了自认为会惹怒父母或者令他们伤心的事情后,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会选择自杀这条绝路,因为在孩子天真、纯洁、善良的心目中,自己的确是父母的累赘和耻辱,结束自己的生命,会减轻父母的压力,会让父母过上正常的日子。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不少人在成年之后还在苦苦挣扎,企图得到父母的承认。甚至父母都去世了,还在控制着孩子的行为。“你这样做,对得起你死去的父母吗?”或者“真给你死去的母亲丢脸!”父母都不在世了,还有什么脸可丢?做了错事,是自己的责任,跟去世的父母有什么关系?这种常见的说法透露出来的,就是这种心态:我们所有的作为,都一定要获得父母的批准。就像派克医生形容的那样:尽管表面上长大成人,心理上却永远是父母的孩子,按照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二手价值观生活着,处世的动机在于父母的批准与否(即使父母已经过世多年),从来不敢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女孩子,父母各自离了婚,带着双方的孩子重新组建家庭,生了她。父母对各自带来的孩子恩宠有加,对她则冷漠忽视,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给哥哥姐姐。这个女孩子只好刻苦学习,在学校里取得优异成绩。她相信总有一天妈妈会因为她学习好而器重她、接纳她、爱她。中学时期一个偶然的事件让她意识到,无论她怎么努力,都永远无法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失望、愤怒之余,她自暴自弃不学了,结果当然没考上大学。高考落榜之后,妈妈帮助她找了份工作,在女儿看来,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这使得一向试图用学习成绩博得妈妈欢心的女儿再次拾起书本,考上另外的学校,获得高等学位,找到了收入更高的工作。现在妈妈对她的态度有所改善,然而在她看来,这是因为她是所有子女中挣钱最多的一个,为妈妈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她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赢得过妈妈的爱,但是她已经习惯了,为了获取妈妈的接纳而活着,只要是能让妈妈高兴得事情,她都会毫无犹豫地去做。还有一个女孩子,从小被父母看管得很严,尤其青春期开始后,父母坚决不允许她和任何异性建立友谊,并且不断地向她灌输“女孩子一定要保住贞操”这样的道理。父母提起其他比较活泼的女孩子,总是一脸的不屑;如果听说哪个女孩未婚先孕,父母会用最恶毒的字眼咒骂她们,诸如“婊子”“放荡”“不要脸”之类,谆(zhun)谆告嘱自己的乖乖女,“咱们可是正派人家,不能学她们那个德行”,“男人都是色狼,你可要小心!”女孩子成年后,性格极其羞涩怯懦,见到男性就脸红,连话都不敢说。遇见心仪的男性,更不敢开口表达,因为在父母眼里,这是最下作的举动。后来经过父母撮合,终于嫁给了一个还算优秀的男性,但是婚后数年,性交疼痛一直伴随着她,即使生了孩子也没有缓解,只要想起做爱,她就浑身冒冷汗,找各种理由推托。丈夫认为她性冷淡,建议她看医生,她却认为丈夫不正经,就像父母说的那样,是个“色狼”。

 

故事的结局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丈夫有了外遇,两人离婚了。妻子带着孩子住在娘家,全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其实对孩子也是一种折磨),对再婚成家毫无兴趣。这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却极具普遍性,蕴含了非常深刻的道理。就像英国先哲罗素在“论教育”一文里所说的,父母和老师的信仰,尽管往往不是明说出来的戒律,却通常被大多数儿童在无意识中吸收。即使将来他们脱离了这些信仰,它们的一部分还是根深蒂固地留存下来,在压力重大或者危难紧急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3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4-01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4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