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言行能否改变孩子(下)

141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父母言行能否改变孩子(下)

 

没有为谁洗地的意思。对孩子迁怒的F君也好,督导老师也好,那些话很伤人,我同意。但伤害到什么程度,不取决于对方反应有多激烈。——甚至也许是反过来,对方反应越大,表明这些话对TA的生命经验来说,越突兀,越刺耳,越不具有代表性。从而也就说明TA对于这类信息,还远远不到内化的地步。只是一次不期然的疼痛而已。让人感到气恼,感到伤心,甚至可能记恨一辈子。但他气的是,这个人居然敢对我做出这么糟糕的事,而不是,我真的是一个这么糟糕的人。这样的冲击如果次数多了,密度大了,是另外一回事。到他对此已经麻木,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会形成针对自我的负面信念。这是心理学说的「内化」,他认定自己就是该收到负面反馈,自己就是笨,就是差。最严重的情况下,他意识不到这是一个「信念」,他觉得这就是「真实」。但这得是多少次冲击的合力,塑造而成的。国内精神分析界的大腕曾奇峰老师有一个说法,他说一个人的早期经验会对未来形成多大影响,不光要看那些经验的性质,还要看「浓度」。这是他自创的一个概念,很形象。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觉得很安慰。就像化学老师说的,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有一种半吊子的心理学理念,一个人成年之后是否健康,是否快乐,对自己是否有信心,是否一直拥有追求卓越的动力,通通取决于早期的经历。于是今天的父母们,就把早期养育这件本来就很焦虑的事,又变得焦虑了十倍,总觉得「我正在塑造孩子的一生」。不说培养成天才吧,至少不能害了他啊?这话并没有错,早期经历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今天的父母在网上看到很多人(也包括他们自己)吐槽,清算,愤愤不平,诉说小时候的差错如何造就了今天的不幸,这些都让父母惕然心惊。孩子就像一个易碎的花瓶。父母只要有一件事做得过分,伤了孩子的心,他的未来也许就会毁于一旦。父母被这种想法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其实,事情本来没有那么可怕。除了曾奇峰老师指出的浓度问题之外,我还有一个观点。对人真正影响重大的信念,是藏在话语背后的。话说得好听难听,但真正的态度瞒不了人。作为父母,你相信你的孩子值得被好好对待,这个「值得」的信念本身,是最重要的。——虽然你也许做不到,虽然你会后悔,虽然他会记恨。但正因为有这样的后悔和记恨,他会知道:「我值得。」我的另一个朋友T,就在记恨他的父母。他说从来都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过哪怕一次鼓励。就算他考了第一名,父母的反应都是冷冷的:「偶然考好一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要是高考拿这个名次,还差不多。」他苦笑着说,后来,等他高考考上北大,父母的反应果然是:「考上北大就算是成功了?不要以为这有什么了不起,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怎么都不满意,无法取悦。」T怨恨地说。

 

T父母说的这些话,可以说是很打击人了。但是T转述这些话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微妙的感觉,那里不光是不屑和贬低,更有一种严厉的期许。这些话背后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信,儿子是一个值得更大成就的人。我认为T准确无误地接收到了这个信念。他从北大毕业以后,去了美国,在世界500强的公司做到过很高的职位,后来又回国创业,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又继续读博士。而他永远保持着谦虚,觉得这些成就都不值一提。这当然不意味着他父母的教育有多成功,因为他心里还保留着一份对父母的怨恨。——但怨恨的意思,不就是坚信「我值得被更好地对待」么?这份坚信,是从哪里获得的呢?怨恨是一种痛苦的情感。但有一些东西,是以怨恨为媒质来传递的。我把T的故事讲给了F君。他说:「我儿子还不至于这么恨我。」我问,何以见得呢。F说:「这小子要我道歉,反省,这说明他根本不怕我嘛,那是因为我平时对他还过得去。像你的那个同学,绝对不敢那么对他父母说话。」他又说:「气就气吧,起码他还知道生气,就好。」

 

李松蔚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8-11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0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