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感表达不要阻止(二)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中心-孩子情感表达不要阻止(二)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情感表达不要阻止(二)

 

4、男孩子得学会忍让

 

孩子:“呜呜……姐姐把我的饼干都吃光了。”

 

妈妈:“没事,妈妈再给你买。”

 

孩子:“我现在就要吃,你现在就给我买!呜呜……”

 

妈妈:“别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

 

孩子:“你要批评姐姐!”

 

妈妈:“你是个男子汉,得大方点,让着姐姐。”

 

男孩子伤心时也会哭。要求男孩子不能哭,就是阻碍他的情感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产生男人不该自由表达自己情绪的错误认知。同样,对女孩子说“哪有女孩子这么疯的”“女孩子就要文静贤淑”,也会误导女孩。这会让女孩子认为,女孩个性不能太张扬,要做好贤内助,生活上要依赖男人去生存。在我们的社会中,普遍存在“性别角色”,即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不同性别,从态度、性格、行为、语气到取向等各个方面所规定的一套所谓正确的生存模式。换句话说,男人要像男人样,女人要有女人样,这样的性别分类就是性别角色。在古代,男人样、女人样都是被标榜的美德,尤其是在我们这种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本该大刀阔斧取得社会成就,挑起养家糊口重担的男人,却像女人一样行事小心翼翼,凡事谨慎小心,缺乏“男子汉气概”。或者,本该勤俭持家、料理好家务、相夫教子的女人,却像男人一样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这是很难被容忍的。这种思想要放在现代,就是不折不扣的“男女不平等”思想,会受到世人抵制的。如今,性别角色的区分已经淡化很多了,但是,我们周边仍然存在着类似的偏见。而且,人们还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思想移植到孩子身上。比方说,男孩子要学跆拳道强健体格,要有担当,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女孩子要买玩具娃娃,要上钢琴课或美术班,要留长发、穿裙子。男孩子要穿蓝色衣服,女孩子要穿粉红色衣服等。这些都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性别角色”思想的体现。男人和女人存在生理上的本质区别,但也没有必要非得按照“男人都要像男子汉,女人都要有女人味”的规则去限定人性的成长。父母也要懂得开发孩子的个性和多样性,不要用男女性别作为判断标准,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养方式。

 

5、你再哭妈妈就离家出走

 

妈妈:“别哭了行吗?你怎么成天哭呢?”

 

孩子:“呜呜……妈妈背我。”

 

妈妈:“刚才不是一直在背吗?我都快要累死了!”

 

孩子:“呜呜……妈妈背,妈妈背!”

 

妈妈:“你再哭我就离家出走!”

 

孩子一哭闹,妈妈的心烦指数和愤怒指数就会迅速上升。实在忍不住时就会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言辞。

 

“别哭了。再哭我就离家出走!”

 

“你哭得我头晕脑胀,想哭到屋里哭去!”

 

还有些怒火中烧,忘记说话分寸的父母甚至会说出过激的话。

 

“你哭丧啊?干脆妈妈去死给你看!”

 

当心头被怒火占据,那些不理性的激动言辞就会涌上心头, 射向孩子。但是,即便发火是不可避免的,上面那些话也未免太过分了。父母气头上的短短几句话,很可能就会使你长久以来为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做的努力功亏一篑。前面我们也强调过,亲子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真诚的情感表达。但是你上面说的那些话却是对孩子坦诚表达情绪所做出的最严厉的惩罚。你不只是用言行告诉孩子,真实表达内心情绪是件非常愚蠢的事,你的这些话还等于是在威胁孩子,要夺走他最想要的东西。哭闹是孩子表达自己内心不安最直接的方式,也意味着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舒服,为什么不安,将会发生什么。换句话说,他是在为那种对未知的恐惧而哭闹,这是孩子在情感上无法承担重担时的自然流露。虽然不甚可取,但是这种大哭大闹的做法的确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最容易选择的表达方式。所以,父母千万不要用言语威胁孩子,以达到自己躲避混乱局面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更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镇定下来,找到孩子哭闹的原因,然后通过交谈改变这种局面。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带有威胁和处罚性质的语言也很不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因为这些话常常伴随着体罚和精神压迫,会遏制孩子诚实表达情绪的欲望,减少孩子与父母及外人的互动。而情商的培养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实现,这种缺乏交流的互动方式无疑不利于情商的培养。

 

6、就这么点小事,值得生气吗

 

孩子:“呜呜……妹妹把我的笔袋和钱包翻得一团乱。”

 

父母:“妹妹还小,你就让着她点吧。”

 

孩子:“但是我的铅笔芯都被折断了,钱包上的贴画也被涂得乱七八糟,真是烦死了!”

 

父母:“就这么点事,值得生气吗?铅笔断了可以再削, 贴画重新换一个不就行了吗?”

 

真要说起来的话,铅笔断了或贴画涂黑了都不是什么大事。股市暴跌,新买进的股票打了水漂;一时走神,没注意造成追尾,赔偿高额赔款;业绩落后被公司开除;新买的空调摔坏了,燥热及烦躁让自己受尽折磨……比起这些事来,铅笔芯断了, 贴画被涂黑了,这些小事简直小得不值一提。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这么点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情。想想自己小的时候,好不容易弄到手的明星照片被妈妈当成垃圾扔掉后的绝望心情,你就可以理解孩子的心情了。如果你实在无法理解孩子的内心也就算了,但如果你还用蔑视的口吻说他重视的事情是“那么点小事”,这就是在彻底无视孩子的需求。孩子感觉自己的需求被蔑视,就会因为父母的不理解而关闭心门,不再跟父母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有时候,人们还会用这种话来安慰孩子。孩子因为冰淇淋掉地上了而伤心时,你会说“就这么点小事,我再给你买一支”。但是,不管你的意图是什么,在孩子眼里,你的这种态度都是想要将眼前发生的事情最小化,而根本无视孩子当时的心情,这种表态是无法给孩子以信赖和安全感的。冰淇淋掉在地上没法吃,对孩子来说,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啊!在这种情况下, 父母应该对这个事实表示遗憾,陪孩子一起伤心,然后再想办法补救,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安慰。

 

7、你怎么偏偏就喜欢这样的呢

 

孩子:“妈妈,我喜欢这个书包,你给我买一个吧!”

 

妈妈:“那颜色多难看啊?这么多颜色混合在一起太晃眼了,看得我脑袋都晕了。”

 

孩子:“我觉得很酷,我就要这个了。”

 

妈妈:“你真喜欢这个?”

 

孩子:“嗯!非常喜欢!”

 

妈妈:“你怎么偏偏就喜欢这样的呢?妈妈觉得这个最不好看了。”

 

看着现在孩子的打扮,有时真是难以理解。孩子们自己觉得很酷、很有范儿的流行时尚,在我们成人眼里,却是打死也接受不了的妆扮。男孩子穿着紧身衣裤,包裹得体形毕露;女孩子穿的裙子越来越短,看得大人心惊胆战,生怕内衣露出来。有时,我们还会看见有的孩子背着比自己还要大的背包,让人疑心他是不是要离家出走。这是因时代不同而导致的审美差异。你不能因为不喜欢孩子的选择,就跟孩子说“怎么能穿成那样”“你的眼光太差了” 之类的话。人们的想法都是主观的,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所以, 人们喜欢的东西、想做的事、思考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而即便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感受也大相径庭。情感也是一样的。妈妈看完某本书后感动得无以复加,可孩子却没有任何反应。这时,你绝不能指责孩子“看到这么感人的故事你怎么毫无感觉”。又或者,妈妈作为成年人,对电梯里拥挤碰撞的事习以为常,但孩子却为此感到难受而发脾气。这时,妈妈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生气是很奇怪的”,这也是不可取的。综上所述,对于孩子的选择、倾向和情感,父母若以自己的评判标准来做结论,则往往会带有极大的片面性。这种对孩子感情色彩太强的不认可,不仅会抹杀孩子的个性,还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所以说,父母要充分感受孩子的内心情绪,鼓励他如实地表达出来,这对他的成长大有裨益。

 

8、别净说些没用的

 

孩子:“妈妈,参加叔叔的婚礼时你要穿什么去?”

 

妈妈:“就穿韩服吧。你问这个做什么?”

 

孩子:“就是好奇问问呗。那我穿什么呢?”

 

妈妈:“家里的衣服随便选一件就行啊。还早着呢,你怎么现在就开始折腾上了。”

 

孩子:“多有意思啊,能提前准备好的话就更好了。”

 

妈妈:“别净说些没用的,快进屋去学习!”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9-09-04
标签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3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