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感表达不要阻止(一)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情感表达不要阻止(一)
1、儿子乖,听妈妈的话
妈妈:“别做了,跟妈妈去趟超市。”
孩子:“等我做完这些,马上就好了。”
妈妈:“来不及了,现在就得去买菜,回来赶紧做晚饭。”
孩子:“那妈妈自己去吧,我帮你看家。”
妈妈:“一个人去好无聊啊。快点啦,儿子。”
孩子:“我不想去。妈妈总是自作主张。”
妈妈:“儿子乖,听妈妈的话才是好宝贝。快穿上衣服出来。”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渐渐有了自己的心思,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他们了解自己心中的想法,会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转化成实际行动,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有成熟的内心做后盾。这时,孩子需要通过各种历练不断积累经验,慢慢形成一套自我实现的方法论。
但有些父母却不想让孩子脱离自己的手掌心,他们希望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为此不惜打着“乖孩子”的旗号来操纵孩子,掩饰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孩子心中植入“乖孩子=听妈妈话的孩子”的想法,暗地里强调要想做善良的乖孩子,就一定要听妈妈的话。但事实上,这种将父母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执意要将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想法,会严重妨碍孩子的内心成长,这一点父母必须牢记在心。尤其是面对生性柔顺的孩子,更要杜绝单方面强调“听话=乖”。这样的孩子,外表看上去很柔顺,遇到事情会按父母的指示去做,貌似很和谐,但这种孩子在关键时刻却没有勇气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需要通过斗争取得自己正当利益的瞬间,他们会倾向于逃避,或者放弃自己的权利。所以说,他们的社会能力会非常低。如果总是这样压抑自己的内心,不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孩子会变得胆怯无能,无法独自解决内心的矛盾,患上忧郁症或是被不安折磨,最终走上厌世的不归路。心灵健康的孩子应该能即刻发现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堂堂正正地表达出来,尤其是面对父母更应如此。他们应该懂得如何释放自己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妥协或协商,然后堂堂正正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要求孩子做个“乖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引诱孩子朝不好的方向发展。因为这种话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他变得不够光明磊落,甚至变成卑微小人。
2、你就忍让一下,让她玩一会儿吧
孩子:“妈妈,恩彩总是随便碰我的玩具。”
妈妈:“那有什么?朋友来家里做客,给她玩玩不是应该的吗?”
孩子:“可她拿着的是爸爸昨天刚给我买的玩具,而且还自己一个人玩!”
妈妈:“等她走了,你不就能玩了吗?这会儿你就先让着她吧。”
孩子:“不要!那是人家最喜欢的玩具嘛!”
妈妈:“忍一忍就行的事,至于这么闹脾气吗?”
大人劝孩子多多礼让,实际上是为了让他学会照顾别人。只有懂得关心别人的人,才能与大家和睦相处,从而在集体中得到认可和爱戴。礼让是不变的美德。但是,如果父母毫无原则地一味逼孩子让步,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孩子都不敢再提出自己的主张。严重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将孩子逼成什么都想占为己有的自私之人。对孩子说“你就忍了吧”“你要无条件做出让步”这样的话, 其实是在强迫他做出能力之外的事。小孩子本来就很少有谦让和照顾别人的心思,总是会先满足自己的愿望。凡事先满足自己,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如果这时被父母批评成“不懂得谦让的坏孩子”,他们心中会觉得愤愤不平,感受到莫大的挫败感,甚至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对那些从小就习惯顺从别人或天生就善良的孩子来说,“无条件忍让”的话更容易带来不好的结果。他们原本就不擅长表达自己的主张,如果这时父母再要求他们做出单方面的让步,就可能让他失去尝试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不经反抗就缴枪,直接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指示。过去,人们认为这种柔顺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但事实证明,太柔顺、太缺乏主见的孩子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最理想的谦让,不是让孩子做出单方面的牺牲,而是在双方都不会受到伤害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让双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此,父母心中要有一把标尺。比如在自己家中,要先征得孩子的许可后再拿他们的玩具,去别人家做客,也要先征得朋友的许可后再玩,这样的规矩是必要的。兄弟之间也不要非强迫哥哥让步,而是要跟他解释,为什么弟弟需要帮助,让他自己领悟到做出让步的必要性才是最理想的。
3、你是故意惹我生气的吧
妈妈:“你怎么能把我接好的水倒掉呢?”
孩子:“对不起,我没注意。”
妈妈:“你是看妈妈打电话时间太久了,想让我挂掉电话,故意那么做的吧?”
孩子:“不是的,妈妈。我去卫生间太急了,不小心就把水桶踢倒了。”
本来事实不是那样的,却被父母一锤定音,敲定了“犯罪事实”。这时,孩子会心生凉意,埋怨父母不了解自己的真心,对自己缺乏最基本的信任。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疏远父母,并最终关上自己的心门。严重时,孩子甚至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心想反正会被误会,那就按父母笃定的那样去做吧。当然,有些孩子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或是出于逆反心理,的确会故意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但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父母还是要尽量避免说出“你是故意的吧”之类的话,因为这种直白的揭穿或是莫须有的罪名,都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伤。作为父母,指责孩子并不是最好的做法,最明智的做法是找出孩子叛逆的缘由,从根源上杜绝孩子的恶意行为。通常,孩子们在生爸爸妈妈的气时,会故意做出一些坏事折磨父母。当然,想得到父母的安慰时偶尔也会这么做。所以,当你再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先弄清孩子做出此举的原因, 然后再根据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去安抚他,说出妈妈对他做出这种行为的想法,这样的处理顺序无疑是最可取的。尤其是当孩子感觉父母偏袒弟弟妹妹时,就更容易故意捣乱。这时,妈妈应该先体谅孩子的心,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歉意,然后再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矛盾。但这也并不是说,大人就要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错误行为。事情做错了就是错了,行为本身是需要改善的。在这里,我们想说的是,你要体会孩子的感情,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行为动机,然后再明确地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怎么表达才是正确的。按照这种顺序让孩子真正知道他错在哪儿,并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无疑是父母最应该做的。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