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心理咨询男人给要自己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厦门心理咨询男人给要自己营造宽松的心

         人,生活在浩瀚纷繁的社会中,同时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理环境里。

  如果说,单个的个体无法改变外部世界,那么置身于群体中的每个人完全可以营造自己的欢乐“心园”。

  在许多情形下,是我们的心境、心态使自己变得愉快或忧愁,是我们的心理状况决定了对外界的适应程度和抗衡力量乃至承受能力。显然,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给自己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很有意义的。这个自我创造的“心理乐园”该有哪些“伙伴”、该怎样对待它们呢?

A.充分认识事态发展“相互性”这个“兄弟”

  明清终于跨进了梦寐以求的报社,成为一名副刊编辑。采访、编稿、画版, 为了一个版面,他花了整整两个星期。“两个礼拜,我在以前可以写4、5篇长达五千字的文章了。”明清有些懊丧了。

  明清原在一家文学研究所工作,不坐班,上班时间完全归自己分配。就凭这种条件和所里的资料,这几年颇有建树。可是他觉得所里待遇低,采访不方便,便“投奔”报社来了,况且成为记者是他的夙愿。

  想不到当记者、编辑这么麻烦,明清有些心理准备不足。

  没进报社,以为报社是“一枝花”,进了报社,并不觉得有什么。明清的心理感受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实,任何一件事都有利有弊,不可能有利无弊,也不可能有弊无利。明智的人,是看清哪个利大,哪个弊小,从而“择其大舍其小”。

  当我们作出选择时,是要审度的。要趋利避弊。只要利大于弊,只要从长远看是如此,我们应当舍去暂时“优越”的恩惠,去追求潜在的有发展前途的“大利”。

  如果我们的心理早已有个“准绳”:有利有弊是真正的现实,利弊相当是幸事,那么不会因为失去而失落,不会因为得到而狂妄。这样面对生活,心理肯定是坦荡的。

  诸如此类,有利有弊,有升有降,有长有短,有喜有忧……,在我们心底筑起这样一道防线,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B.不必同“回首往事”这个“亲家”攀“亲”

  人,碰到沧桑坎坷,免不了抚今追昔。可是,在这情景下,就容易萌生消极情绪。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从政多年,已80高龄,他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中因 “水门事件”而第一位被迫辞职的。在他过完80大寿后,遇到了一件使他悲痛欲绝的事,他的贤内助帕特去世。面对从政和个人生活中的不幸,尼克松感叹地说:“长寿的秘决是,不可回首往事,只能向前看。你要找些让你为它生存下去的事,否则便是生命的终结。”看来,他是不赞成回忆的,怪不得他卸任后埋头笔耕,至今已写了9本书,7本在世界畅销,这样做也许让他好过些。在他看来,过多地回忆,会给自己心境带来挫伤感,使情绪大为紧张。

  从心理学角度说,回忆也是一种“激发点”,是一种心理压力的来源。诚然,回忆的滋味,因人而异,因景而异,不过,回忆这个心理“活跃分子”袭上心头时,总是别有一番滋味,不论是有辉煌的过去,还是有灰暗的昔日,回忆都不会是一种绝顶的享受,是甜的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谈,是苦的会由于 翻老帐而变涩。谁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回忆”攀上“亲”,谁的心理就总是“繁忙” 舍去这个“亲家”,心理会“清闲”许多。

C.毫不犹豫地同“忧愁”说声“拜拜”。

  在心理重创中,忧愁无疑是一个“刽子手”。要想驱赶这个“杀手”,可“以毒攻毒”。

  一位负债累累的美国商人,萎靡不振,形同槁木。当一位失去双脚、坐在一块装着轮子的木板上的残疾人,精神奕奕地向他致“早安”时,他羞愧难抑,回到家里,在每天都看得见的镜子写下这样的几句话:“我一直闷闷不乐,只因为没有鞋子穿;直到我在街上,看到了一个缺了腿的人!”有人问一位在大西洋漂流了20天的人:“你所得到的最大教训是什么?” 回答是:“如果你有足够的自来水可以喝,足够的食物可以吃,你一定不会再有任何抱怨了。”

  这两则轶事都说明,当你的忧愁袭来时,你设想比你更糟糕的“境遇”,也许就在这时你的忧愁驱散了。这种心理的自卫“举措”,实际上采用了“激将法”,当你意识到世上有比你更难堪的情况时,你的心理会豁然开朗起来。

D.不必同“高消费”这个“大腕”唱“竞争戏”

  在生活上攀比,是很容易陷进“不平衡”的心理陷井的。

  国外有一位富翁,一生积攒了几千万,但有一个行生活信条:过比收入低的日子。为什么拥有大量资金,却要“清贫”呢?他认为:钱多也是一种压力,过比收入低的日子,不仅仅是“节俭”,而是求得一种心理平衡的要求。生活的豪华是没有限度的,而保持“低一个档次”的生活要求,使自己的心境较为宽松,舍去追赶竞争的心理冲突,这样反倒惬意。

  于是,他买了一辆中等级的轿车,拥有一座中等的别墅,一切在随意中把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结果寿命也很长。这位“阔佬”,是很会用心理手段来实现自身心理平衡的。他离开了纷杂的竞争氛围,从而减轻了心理负荷。他有钱,但更有心理法宝。

  在我看来,舍去一些不切实际的追求目标,可以免去许多心理压力的“加 盟”,心有余力不足却要拼命追求,那岂不太累吗?

E.不要期待“生活的公平”这个“大爷”出现

   人的愿望都想“公平”,但生活倒常常是“不公平”的。

  某君年已40,但直到现在仍未评上中级职称。不是其人水平不够、研究能力不强,近年来,他已写出4本专著,而是说不清的“缘由”,多次机遇不佳。先是当团委书记搞政工,教师职称无法评,转入教职从教后,教龄不到不能评,刚到年限时又恰逢工作调动,调动后因是不同专业系列,又等了几年,结果因不到这个系列所需的年限,又拖下了。他想想很气恼,人到“不惑之年”,居然连中级职称还挨不上,可他的学生早已头上有“衔”了。

  不过,他又想过来了,“不公平”是绝对的。他说:我不能为此自寻烦恼,要给自己留一点心理的“宽容量”。这话说得极是。留一点“心理宽容量”,是给自己下“台阶”,找出路。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步步逼近,岂不把自己逼“急”了吗?如果心理上有对待“不公”的承受能力,那么对暂时的不顺会表现出理智。而且通过努力不断校正“落差”,使自己时来运转。这是对“不公平”的心理“公平法”。

F.把“宽恕”这个“大姐”请进“家”

  宽恕的道德意义无需赘言,它的心理价值也是无量的。国外有一位政治家,早年在一个大富人家干活,主人对这位政治家百般刁难。后来那个大富人家破了产,而这位政治家在政界崛起,真是风水轮流转。有一天,那个破落家族的小儿子可怜兮兮地找上门,希望替其谋取一份工 作,这位政治家非常客气地对待他,而且不到一个星期,就在一家船务公司给他找到一份工作。

  政治家的儿子有些纳闷不解,而他则认为:宽恕人家,不仅施行道德,而且也使自己的心境远离因为报复撩起的负面情绪。从心理学角度讲,报复心理是一种莫大的精神负担,是给自己增加无休止的烦恼。怪不得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宽恕别人,使自己心平如镜,不为算计而绞尽脑汁,不为泄私愤而损伤自己的快乐,不为结果如何而担惊受怕,这样的话,心里会坦荡,如沐春风。

  在生活中,与人相处,请宽恕这个“大姐”当“家”,有不少心理苦楚是不会“入室”的。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3-08-02
标签 :
分类 : J 职场压力
评论 : 0条

= 1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