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心理咨询中年人的心理卫生

u=3362752838,1050414450&fm=23&gp=0

第一节 中年人的身心特点

人到中年,知识仍在积累增长,经验日益丰富,然而人体生理功能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心理能力的继续增长和体力的逐渐衰减,是中年人的身心特点。

一、生理功能由盛到衰

人在20~25岁时,生理功能达到一生中的全盛时期。经过短暂的稳定,大约从30岁始,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一始缓缓衰减,每年约递减1%。因之,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也逐渐高于青年,以高血压为例,患病机会是青年人的8倍。

心血管系统,从30岁起,每10年心输血量下降6~8%,同期血压却上升5~6%。血管壁弹性因动脉逐渐硬化而降低,血管运动功能和血压调节能力减弱。血液胆固醇浓度也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心脏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可因而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进一步严重时,动脉管腔变窄,引起心脏或脑的供血不足甚至缺血,造成诸如慢性心肌缺氧、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软化等心脑血管病。这些疾病对中年人的健康与生命是最大威胁。

呼吸功能也逐年下降,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直径随年龄增长而扩大,肺组织弹性逐渐减小,肺的扩张与收缩能力随之下降,肺活量因而变小。由于肺泡间质纤维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也逐年降低。在肺呼吸功能下降的同时,其抗病能力也下降,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消化功能下降,最明显的是胃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降低,其他消化腺的功能也减退。这是因为人体生长发育停止,不再需要满足新陈代谢正平衡的营养要求;同时,机体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变慢,基础代谢率逐年缓慢下降,需要的营养也相应减少。

各种内分泌腺的功能也在减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使一些个体发生糖尿病倾向或罹患糖尿病。性腺功能降低,使性欲减退。到中年后期,还会因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出现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器官系统功能也在减退。如肌肉开始萎缩、弹性降低、收缩力减弱;骨骼出现脱钙过程,致使骨质密度降低;胃功能减低,使清除体内废物的能力下降等等。

应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免疫功能的降低。中年后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开始出现功能减退现象。抗体生成减少是一个突出表现,各种抗体的滴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机体出现变异蛋白质,免疫识别系统会将此作为异体蛋白而产生自家抗体,与此相关的是血液中还会出现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胞免疫功能也减弱,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杀灭能力都有所减退;免疫监视系统对发生癌性突变的细胞的监视功能减弱。这种变化在五十岁左右和五十岁以后十分明显。这就是五十岁前后的中年人常常心力交瘁,易患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癌症的发病率在五十岁前后是高峰期。

这种功能减退的生理变化如与不良的心理相结合,就可能导致中年人疾病的发生。

二、心理能力继续发展

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生物学基础。中年人的心理能力处于继续向上发展的时期。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其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主观努力。勤于实践、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接触新生事物、不断扩展生活领域、不断更新知识、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其心理能力在整个中年期都在继续增长。反之,则会停滞,甚至提前衰退。

孔子对自己的心理能力发展精辟地概括为:“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则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这种分析说明心理能力不仅在中年期仍在发展,到了老年也还没有终止。

这里的心理能力是指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能力的综合和总和,而非单项能力。因为就某一单项心理能力来说,从中年之始就处于下降过程、如机械记忆能力、反应速度等。中年人应充分利用心理能力继续发展的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完善人格,努力实现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谐。

中年人的心理能力发展始终处于动态过程,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心理成熟的标准很难界定,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和思维,组织自己的生活,决定并调整一生的目标和道路,则不必依赖长辈的训诫和保护。目标和道路的决定绝非臆造,而是以符合社会进步和民族利益的个人抱负为前提,依条件而灵活地选择时机和决定方向。

2.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能进行逻辑思维和作出理智的判断,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绪趋于稳定,有能力延缓对刺激的反应,能在大多数场合下按照客观情境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4.处世待人的社会行为趋于干练豁达。能适应环境和把握环境。能接受批评和意见,并按正确意见调整自己的行为。

5.自我意识明确,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才能和所处社会地位,并以此为立足点,决定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6.意志坚强。对既定目标,勇往直前,遇困难、遭挫折、均不气馁、不退缩,有克服困难度过难关的容忍耐受能力。当既定目标失去实现的客观可能性时,能理智地调整目标并选择实现目标的通途。

应当指出,成熟的界定指标还能列举许多,但上述诸项为其要者。

第二节 中年人的社会责任与心理状态

中年人是社会中坚,肩负民族与社会责任,是各部门、各行业的主力,任务重,责任大,对事业成就的期望高,劳心劳力,尽职尽责,长期持续承受高强度的精神紧张压力。这种状况严重地威胁着中年人的心身健康,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的情况更为严重。

一、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历史背景的条件下,以中年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一代中年人,在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了实现自己历史使命,他们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希望振兴中华、富国强民。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激励着他们奋发图强,夜以继日地劳动在各自岗位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年人的精神支柱并形成了最美好的心理状态,造就了他们的献身精神。

二、事业上至善至美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对大多数中年人来说,在事业上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期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付诸实现,但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因素,事业上经常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甚至失败。这对追求至善至美的个体是强烈的或持久的打击和压力。

三、工作效率与内耗之间的矛盾

人们都盼望以集中精力地开展工作并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由于体制上、人事上、程序上或工作作风上诸种不良因素的干扰,抵消了中年人对事业投入的努力,造成他们在精力和时间上的消耗。为此,他们要忍受长期的心理压力。这种内耗现象及其根源的彻底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所以,这种心理压力的承受将是长期的过程。

四、希望健康与忽视疾病的矛盾

人们总希望自己能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地为祖国建设作贡献,但繁忙的工作和高度责任心,往往使中年人对健康状况疏忽不顾。时间紧迫而无暇体检,疾病的早期症兆往往被忽视。即或有一些明显的症状也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措施。这可能是缺乏医学知识,也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则自认为不会得病。凡此种种,往往会延误诊治良机,造成不中挽回的损失。许多颇有才华的中年人,积劳成疾,又未及早发现和诊治,过早地离开人世。这种教训不能不引以为戒。

第三节 中年人的生活就变迁与适应

中年人不但工作繁重,而且还有家庭重担。事业成败、职务升降、人事变动、家境优劣、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无不在心理上掀起波澜,需要他们去适应,去应付。

一、社会角色的转换与适应

社会地位演变、角色的转换要比因躯体变化而需作的适应与调整更加困难。失败与贬降,固然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成功和跃升,也决不会是轻松的。原来的同级,现在变成上级或下属,如何相处?到一新单位、新环境如何进行角色转换的适应?这些都造成了对中年人的心理压力。在一上有几代人的家庭中,中年人同时要担负奉养长辈和教育子女甚至儿孙的责任,也要处理得当和能避免角色冲突和角色危机。

二、中年丧偶与再婚

中年夫妻,朝夕相处,患难同当、荣辱与共,遇有委屈相对诉,碰到挫折相抚慰,一旦丧偶就会出现危机,整个家庭稳态失去了平衡。

英国伯克斯等有一份报告,调查了4,500位55岁的寡妇中,有213人于丈夫故去后6上月内死亡,占同下年龄组死亡总数的40%。雷斯等观察903例近亲死亡的这属(主要是丧偶),发现一年内他们的死亡率高出常人7倍多。这些说明丧偶带来的精神创伤会极大地损害身心健康。

丧偶或离婚之后应再娶或再嫁,但由于情感上的创伤、经济状况、子女负担、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作用,重组家庭谈何容易。这里往往有来自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子女的阻挠。

三、望子成龙但不一定如愿

人们总希望后代超越自己而飞腾翱翔,望子成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心理。

人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尽管有不同的水平和指向性。但是,并非任何人能如愿以偿地实现其理想和抱负。于是父母往往把未酬之志寄希望于子女。但是,遗传素质、环境条件,以及其他许多动因和变量的作用,事物的发展并非个人愿望所能左右,历史和机遇是无情的。同时,子女的意向和父母的期待也并不一定相符。过分勉强,将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和不快。

四、亲子关系与两代间差异

任何人都属于他的时代。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两代人之间在心理上出现差异是十分自然的。青年人活动范围和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知识增长、想象丰富、家庭难以满足其需要。同辈人的相互影响逐步超过父母的管教。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往往并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在求学、就业、交友、生活(如发型、服饰等)等各方面都不愿受父母干预而独立行事。应十分清醒地认识这种现实状况并妥善处理,要尊重子女的人格,不适当的干涉和过分的要求会引起子女的忿懑而导致家庭不和,甚至酿成悲剧。

第四节 中年人心理保健

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着眼,维护中年人的身心健康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不仅个人应对自身的健康负责,而且社会要对中年人的健康负责。

一、社会对中年人心理保健的责任

中年人是社会的柱石,任务大、责任重,特别是当今40~50岁的中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多遭磨难,因而身体素质差,内心烦扰多。所以,维护中年人的健康应有立法和政策的保证。

1.量力而为  对自己的体力与能力要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勿使超负荷任务强加于己,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少科技界中年知识分子,富有不怕疲劳连续作业的拼搏精神,但缺乏营养及休整等后勤保证,结果积劳成疾,过早谢世,壮志未酬身先死,给家庭、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据测北京地区中年知识分子的平均期望寿命为58岁,这比社会总的平均期望寿命的68岁整整少10年,这一严重现实应引起社会和个人的重视。所以,中年人要力戒超负荷运转。

2.修身养性 中年人应有更高的修养,克己奉公、力戒奢欲、表理如一、光明磊落。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良好的品行有益于保持心理平衡。还应善自调适。

3.陶冶性情 琴、棋、书、画,可陶冶性情,丰富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有益健康。只有会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高尚的、典雅的、积极的休息,应是生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4.放松技术、紧张的活动、持续的劳累,要学会放松技术,以利休息和睡眠。气功、太极拳、自律训练,放松功等都有助于消除疲倦和紧张状态。

第五节 更年期心理卫生

一、更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更年期标志着中年向老年过渡。女性一般在47岁至52岁左右开始,绝经后2至3年。男性比女性晚10年左右。这个阶段是生理和心理上较明显地呈现衰老过程的一个起点,是一生中变化比较剧烈的时期,所以被称为“多事之秋”。

更年期主要的生理、心理变化是大脑功能在某些方面开始衰退,内分泌系统功能下降,卵巢和睾丸分泌减少。由于性腺和神经系统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性腺发生变化时,神经系统也就受到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月经紊乱、性功能下降、性欲减退、记忆力下降、感知觉迟纯、动作缓慢等。这些变化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缓慢而不明显的,可以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节、代偿及相应的行为改变来适应。但有些人的变化较快而突然,以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较多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呼吸不畅、眩晕、麻木、刺痛感、耳鸣、失眠、肠胃功能紊乱、食欲减退、便秘等;同时,心理活动也发生变化,如情绪易波动而不稳定,焦虑、敏感、好借故生事,多疑、忧郁、好争吵、因小事而冲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安而无主见、絮叼多话、无名怒火及易激惹等。

更年期出现的症状和变化,轻重程度不同。如果多而集中,称为“更年期综合征”。这是个功能性变化的病症,不是器质性病变。经这一段时间,这些症状即可逐步消失。因此,不必过分担心或忧虑。要正确对待,泰然处之。许多事例说明,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情绪,常常是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如果平稳地渡过更年以后,还能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反之,如整天心烦意乱、忧心忡忡、悲观沮丧、惶惶不可终日,均会削弱机的免疫机能和器官的整体机能,加重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并对心身健康造成不良果,也可能影响家庭关系。

二、更年期心理卫生

无论是妇女或男子的更年期,都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正常发展阶段,既是生理性的,也是心理性的。注重讲究心理卫生,有助于顺利地渡过更年期。

1.科学地理解更年期是生命的必然过程 更年期是人生长育成熟转向衰退的转折时期,是生命的必然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每个人对更年期的反应及其征象,只有程度轻重,时间长短的差别,而不可能不存在更年期。将进入和已进入更年期的人,尤其是妇女,要有准备地去迎接这一变化。要努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有意识地去控制更年期的各种症状,对于症状带来的苦恼,要善于自我宽解,适当调理,使机体功能早日恢复平稳。切忌盲目疑虑,无休止地寻找和探求自己身上所出现的任何一点不适,以免食不甘味,睡不安席。须知,心理不安宁可进一步促使机体功能失调。

2.正确对待症状,有病早治,适当调整 人到更年期不论有无症状出现,都应该主动地、积极地求诊,如果发现器质性疾病,就应积极治疗;要是更年期反应,则主要通过自我调理来解决而不必介意。

应该指出的是,对男性在更年期出现某些症状时,决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男性这一时期内脏器质性疾病发病率也比较高。例如恶性肿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等,早期也出现类似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必须仔细检查,以免延误器质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更年期抑郁症也很常见,但却往往不被注意,误认为不过是精神不快而已,这是特别要注意的。由于机体虚弱、精力不足、皮肤松弛、颜容色衰而感到悲哀,加重了紧张不安、焦虑抑郁,因而坐卧不安、顿足叹息、惶惶不可终日,若有大祸临头等临床症状。有的常把自己过去生活中的一些缺点认为莫大罪过,担心自己将失去能力,变成废人,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自责自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和发生自杀行为。也有的认为自己已病入膏肓,危在旦夕。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必须及时诊治。

总之,处于更年期的人,对个人、家庭、社会、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要合理地对待。子女亲属也要对更年期的人,尤其是妇女的心理、生理变化有所了解。如果他们出现某些症状如烦躁、发怒时,需要家庭成员的谅解、同情和照顾,使之平稳地渡过更年期。

http://www.xmxljg.com/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3-07-11
标签 :
分类 : D 心灵成长
评论 : 0条

= 5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