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心理医生对于儿童任性行为的矫正

07a4e0cab74bfd1d

  一、儿童任性行为的矫正应从小抓起

     1.及早进行正面行为教育。当儿童能够理解“不”的含义时,家长就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反复用言语或表情明确表示“对”或“不对”,使孩子逐渐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判断标准。对孩子正确的言语、行为应鼓励和表扬,对不正确的言语和行为不姑息、不迁就,使孩子任性的“苗头”及时得到抑制或消退。比如孩子打人,家长首先要板起面孔迅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儿童重复不适当的行为;必要时,家长可以冷静地打孩子一下,让他(她)也知道“疼”的滋味,然后再口头加表情地教育孩子。又如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没予满足就哭闹的话,家长不能随意让步,要明确表示出你不怕他哭闹的态度;若在公众场合,家长可以将孩子抱到不被人注意的地方,采取不理不睬的冷处理方式,或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待孩子冷静后再讲道理。

         2.在阻止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同时,也要满足其好奇的心理。孩子好奇心强,凡事总想动手,撕报纸、扔东西、摸这碰那等,表面看是破坏性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好奇心使然,属儿童的探索行为。拿孩子爱撕东西来说,给孩子看书之前一定要反复告诉孩子:书是看的,不能撕坏,书里面有好多好听的故事,撕坏了就不能讲故事了。一旦孩子撕坏了书或报,要当着孩子的面甚至让孩子一起参与把撕坏的书报粘好,并反复教育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乱撕书报的孩子,让孩子知道他这种行为是令人讨厌的,是让父母生气的。然后,可拿一些没用的纸给孩子撕着玩,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撕,这样既让孩子懂得了爱护书籍的道理,又满足了儿童爱动手和好奇心重的特点。

         3.合理运用行为强化技术。行为治疗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理论,对个体行为进行反复训练,以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正性强化(奖励积极行为)和负性强化(惩罚不良行为)是两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对矫治儿童任性行为非常有效。比如,一群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其中一个孩子出现了抢夺玩具的行为,这时可让他暂停游戏,坐在一边看其他小朋友玩,直到他向家长或老师表示不再抢玩具了,才可继续和大家一起玩;对任性行为较严重的儿童,还可采取关禁闭的方式,通常选择面积较小但通风条件好的单独的房子。关禁闭前必须让孩子明白,他是因任性、不听话而被隔离的,“好好想想你做得对不对?”禁闭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5-30分钟。开始时孩子或许会大哭大闹,但不必理会,待他安静几分钟后再解除禁闭。注意:此法不宜经常采用,更不要当着外人的面关孩子的禁闭,因为这样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年龄特别小或偶有任性行为的儿童也不宜采用此方法。

        在处罚任性行为的同时,家长应强化儿童其他的积极的行为。例如,孩子解除禁闭后家长或老师可故意令其去洗手、洗脸,孩子若能遵照执行,就要对这一行为作出鼓励和表扬。这种对积极行为的正强化更加突出负强化的作用,从而达到减少和消除儿童任性行为的目的。

二、幼儿任性到底应该怎么办?

        由于目前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一些家长的家庭教育失策,致使一些幼儿执拗任性已成习惯。此时矫正有了困难,但也并不是没有办法了。纠正任性,可以采用如下办法:

        1.再次劝说,使之逐渐消退。消退——由于孩子任性行为是在多次得逞后积习而成的,如今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使其逐渐消退。如果儿童再提出了不近情理的要求,家长先给他讲清道理,说明不能给以满足的理由。进行说服教育后,坚决不予满足。如此坚持多次,即可消退其非理性冲动行为。

  2.要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讲清理由。年龄稍大一点(满4岁)的儿童,当他提出任何要求时,要他自己说清需要满足这一要求的理由。合乎情理(考虑孩子实际情况)的给予满足,不近情理坚决抵制。这样引导儿童发展理性意志,抑制非理性冲动,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做理智调节。

  3.行为转移。在一些顽固、任性的儿童提出狂妄要求时,成人应立即提出(不是指责)其要求的不合理性,坚决宣布不予满足,同时,家长可以提出另一方案,让孩子选择,引导孩子进行另一种有趣的事情,使孩子忘掉这一不合理要求。

  4.将计就计,使孩子改变行为。当孩子任性并撒泼哭闹时,家长可以要求儿童去做他过去作为要挟手段的行为(如哭闹、耍赖、撒泼等)。比如,要坐地蹬脚的小孩,成人不妨主动安置(不能推)他坐在地上,命令他蹬脚哭闹。这样,让儿童意识到过去作为要挟手段以求一逞的行径,现在则转变成自我执行接受惩罚。结果是儿童自讨没趣,非理性意志行为也就可能因此而自行收敛起来了。

  例如,看到自己的孩子闲着非要划火柴玩,家长就可以拿出盒火柴,让他去划,并说不划完这盒火柴,就不许干别的,也不许吃饭,使孩子不再任性划火柴。长期下来,孩子任性行为就可以受到抑制,任性心里也会逐渐消失。

  注意,对于孩子任性问题的处理,家长们要行为一致,不能“父严母慈”,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也不要乱加干预,否则,孩子就会抓住个别家长的弱点,使任性心里得不到根治。

文章来自: http://www.xmxljg.com/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3-06-24
标签 :
分类 : F 青少年心理
评论 : 0条

=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