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抑郁症的真正原因(下)

149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患抑郁症的真正原因(下)

 

这种归因偏见,总结来说就是:对正性事件的外归因,对负性事件的内归因。这是一种更离谱的心理错觉,明明一件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或者有一些中性的信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就会往往把它们归因或解释为危险的前兆,把这些正面的体验转换为负面体验。有的人会有一个自责的倾向,认为好的都是别人干的,坏事都是自己干的。而大多心理健康人群倾向于对正性事件内归因,负性事件外归因。例如:当你因为某件事受到别人的称赞时,这种思维方式会告诉你:这只是他们表面上的客气,与我无关。还有一些女生,如果别人表达说很喜欢她,她会说:这些人并不了解我,我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女人,没有人会真正喜欢我。因此,拥有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快乐变为烦恼,将正性体验转化为负性体验。不过,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乱贴标签

 

给自己贴标签意味着用错误来树立一个完全负面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种极端的以偏概全的形式,其背后的理念就是“衡量一个人时,要以他的错误为尺度。”只要用开头为“我是一个……”的句子描述你的错误,你就很可能是给自己贴标签。例如:你因为投资股票失利了,这时候,你就很可能会给自己贴标签说:我就是一个笨蛋,我就是一个没用的人。但事实情况是,股市有涨有跌,你只是偶尔判断失误而已。所以,你只是犯了一个错误罢了。给自己贴标签不仅是自寻烦恼,而且还很荒谬愚蠢。因为,请你记住:你的自我不能等同于你做的任何一件事。另外,乱贴标签会使你在描述事情时,使用不准确的字眼,而且过于感情用事。比如:当你面对一盒冰激凌的诱惑,但是又想减肥的时候,你会这样想:我恨死我自己了,我真是一头猪。这种想法会让你很心烦,然后最大的可能就是,你会感情用事,直接把冰激凌全部扫光。

 

情绪化推理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你把情绪当成了事实的依据。每次的情绪低落,几乎都有情绪化推理在起作用。在你看来,事实是如此不顺利,那么实际情况就肯定是这样,你甚至都没有想到过要去质疑导致你这种感觉的假设是否正确。这种推理是一种误导,因为你的感觉反映的只是你的想法和信念,如果它们是歪曲的,那么你的情绪就会失去了正确性。例如:我感觉内疚,那我肯定是做错了什么事;我感觉到很崩溃,那么我的问题肯定是无法解决的;我没心情做事,所以我不如躺在沙发上发呆;我觉得自卑,那我肯定是一个没用的人。情绪化推理的一个常见后果就是做事拖拉。家里的卫生一周都没有打扫了,是因为你告诉自己:一想到这些乱七八糟的家务活,我都烦死了,看来想打扫干净是很难的了,那么就不如不做了,等以后再说吧。但事实上,家里的卫生打扫工作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你一直在进行自我欺骗,这是因为你习惯于让消极的感觉指引你的行为方式所导致。

 

自我评判

 

你总是不自觉地对自己、别人和事物作出一些好与坏、优与劣的评价,而不是单纯地描述、接受和了解。这种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你经常任意地判断事情,总觉得它们不完美。他的篮球打的多棒,而我呢,就算是打了一个学期,都还是不如他;瞧瞧他多成功,和我同时进公司,他已经成为部门主管了,而我却一事无成。当我们将自己与别人或其它事物作对比的时候,往往伤害最大的就是我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要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我们每一个人也无法做到完美。但有着这样思维模式的人,却一直对自己苛求美,进行自我加压,这将成为导致他抑郁的重要因素。

 

 妄下结论

 

在没有经过调查实证的情况下,便迅速武断的得出负面结论。这样的思维方式有两种:读心术和先知错误。读心术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主观臆断,揣测别人的想法,并且将其负面化。当你下班后和伴侣一起吃饭,她却表现的闷闷不乐,你就会产生这种自动化思维:她在生我的气,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但事实上呢,如果你愿意多问她一句,你就会知道,她只是今天在公司里和同事闹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已。但如果你持有这种读心术,你这种想当然的负面反应,就可能会让你采取疏离态度,或者故意也不理她,让关系陷入僵局。这种自寻烦恼的行为模式就会形成自证预言,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的状态。尽管在一开始其实什么事儿也没有。先知错误,有点像是未卜先知。而你预测的,一定是你不幸的内容,而不是好运的时刻。这种思维模式让你认为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让你信以为真。比如说,当你生病的时候,你会想:我要死了,我肯定治不好了。这种对康复情况的自我预言太过于消极,以至于让你心生绝望如果将以上两种妄下结论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举例说明的话:假设你打电话给你的一个朋友,但一直无人接听。你等了很久,他还是没有回复。你便会认为他就是不想回电话,不想和你联系了。—— 读心术的结论。然后,你会更生气,决定再也不会主动打电话给他了,因为你会认为:我再给他打电话,他就会认为我在纠缠他,我可丢不起这个人。—— 消极的预言,先知错误。此后你会在行为上躲着那个朋友,并将此事视为奇耻大辱。但事实上呢,这位朋友因为在国外旅游,确实没有接到你的电话,你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折磨都是你自找的。

 

应该法则

 

无论对自己,还是面对他人,你都会试图用“应该”的句式来鞭策自己,或要求他人。你总是对自己说:我应该做这个,我必须那样做。这样的思维方式只会让你感觉到压力山大,继而心生怨恨。而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变得意志消沉、灰心丧气。因为,当你自己的实际表现低于预期标准时,你用“应该”或“不应该”就会使自己感到羞愧内疚,更加痛恨自己。而当你把你的“应该法则”强加于别人的时候,你更会感到沮丧,因为这种想法只会让你失去控制,烦躁怨恨如果他人的道德行为低于你的预期,你就会把自己当做正义的化身,继而忿忿不平。这个时候,要么你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要么就永远对不符合你期待的人类行为耿耿于怀,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糟糕。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你局限在自我框架和设立的标准中,会让你活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心累。以上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导致我们情绪低落、低尊重、低价值感的重要因素。我想表达的观点是: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自我觉察,或者帮助身边的朋友发现自己这些偏差认知,可能会更好的帮助我们提升生活质量,远离抑郁。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一个更加阳光灿烂的生活。

 

文转自:洛阳心理师蒋庆伟的博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厦门心理咨询电话: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15305020431

 

厦门心理咨询-官网: http://www.xmxljg.com

 

机构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世纪海湾巴黎楼1901室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9-04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3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