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超度的学习模式(下)

160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浅谈超度的学习模式(下)

 

6、学习内容狭窄

 

“超度学习”的另一个恶果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过度狭窄。过分进行纯粹的知识学习,而纯粹的知识学习又简化为课内知识,课内知识又简化为考试科目的知识,考试科目的知识又简化为“十年高考分类解析”或“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很简单,不考试的功课,就不学;和升学无关的科目,就不开。在不少学校,并不落实国家的法定课程。有一次,我看到某小学的课表上有《公民道德》课,问孩子上的什么内容,孩子回答:就是语文课,有时是数学课。至于体育,在中招列为考试科目后,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当然又是过分的变态重视。不少学生在初三直接把膝盖给练废了。笔者所教高中学生,有两位同学在中招体育考试后的一年中竟然无法跑步。当然,到了高中,体育又不是高考科目了,马上又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某些高中直接把体育减少到一节,到高三干脆直接取消。至于音乐、美术什么的“无用”课程,更是连想都不用想。有位家长告诉我,她在小学体育课上学会了滑旱冰,在初中美术课上学会了做针线手工。可自己的孩子在体育课上只学习了跑步和投实心球,在美术课上只是看了几张老师播放的PPT。实用主义到了无可救药,功利主义到了肆无忌惮。如此培养的“人才”,距离“全面发展”有多遥远?

 

7、“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

 

“超度”学习的最大恶果可能是对“学习”这件事情本身的伤害。即,学习者在透支了过度的体力和精力后,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通过学习进入了高校和进入社会后,放弃了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的意愿,这才是最长远的伤害。数据显示: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11%。笔者曾和某高三同学聊天,我问她:你喜欢学习吗?她毫不犹豫的回答说:不喜欢!然后又补了一句:我们班的人都不喜欢。到底学校、老师、父母做了些什么,让60多个花季的孩子们无一喜欢“学习”?究竟是孩子们出了问题,还是学校和教育有了“毛病”?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在经过了漫长的十二年学习后,我们成功地摧毁了“学习”。

 

病灶:均值与方差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曾用“均值”和“方差”来分析中国教育的特征。均值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的平均水平,而方差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偏离平均数的离散程度。钱教授认为,在知识水平上,中国教育培养的人才呈现出“高均值”、“低方差”,即中国学生的平均知识水平较高,但两端的人才,即特别卓越的杰出人才少,水平特别烂的废人也少。清华大学前任副校长,现西湖大学首任校长施一公也有类似观点,他曾说,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不低于麻省理工,但要只看各专业的前五名学生的专业水平,就显著不如麻省理工了。钱颖一教授又指出,与知识水平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在人格素养和价值观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则是“低均值”“高方差”。即学生的道德素养平均值较低,素养方差又大,很多高学历的人恰恰又是低素养和低道德水平。最近名校里屡屡曝出的丑闻,恰恰就是一个例证:高文化水平和低道德水平可能恰好同时集中在某些人身上。两位教授也均认为,中国学生呈现出来的上述特点,和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也许能解释以下问题:为何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并不低,却在国际上创新人才和顶尖人才并不突出;为何我国数理化奥赛成绩在国际领先,而在核心技术领域却缺乏自主创新的突破;为何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而顶尖人才的培养上,北大清华还不如西南联大;为何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道德水平却不敢恭维。这也许是“钱学森之问”的一个解答。集中来看,中国教育目前亟待解决的病灶就是:由于过度单一应试体制导致的“超度”“超窄”学习,导致中国教育既缺乏培养一批顶尖创新人才的环境,又缺乏培养大批合格职业工匠的体制,更偏离了全面育人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初心。

 

出路:分类、分流和分层

 

是什么导致了惨烈且愚蠢的“超度学习”?万般皆下品的科举传统、阶层固化和下滑的身份焦虑、有限供给的优质教育资源、应试评价的公立学校、煽风点火的补习机构、追求业绩的学校老师、随波逐流的无奈家长、添油加醋的无良媒体……体制僵化,竞争激烈,资源有限,似乎短期内无解。缓解恶性竞争的“超度学习”,可以从学校分类,学生分流和学习分层做起。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小学阶段,应该突出学校的公办性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应该推进学校办学的多样化。这一点,可以向韩国和德国学习。中学可以划分精英中学(针对顶尖学生,尤其是奥赛学生),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国际学校,职业中学,工业中学等。从初中阶段,就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兴趣爱好,清华的归清华,蓝翔的归蓝翔。同时,各类学校之间可以建立学生的互联互通机制,允许学生调换学习路径。如此以来,可使过独木桥的学生数量适当减少。大学阶段,继续改革高考录取模式。配合社会征信系统的建立,逐渐建立综合评价的多维度录取模式,从过分强调卷面考试分数的录取模式向多元录取模式改革,进一步增加高校的自主招生权限。从瓶颈处遏制愈演愈烈的‘过度单一应试’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消解学校的体制霸权,创造更多的机会推进“非学校化”“非考试化”教育,给予学生在家学习,自主学习的选择机会。方兴未艾的网络教育,慕课平台都是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通道,只要学生通过了合格性测试,一样应被授予相应学位,享受相应就职待遇。杨东平教授说:在学习化社会、网络时代的新视野中,把教育从学校解放出来,把学习从学校解放出来,把人从学校解放出来,不仅具有思想解放的理论意义,而且极具指导行动的操作性价值。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未来和人们竞争的可能不是人类。掌握多少具体知识,将未必是敲响未来时代敲门砖。至少学校教育和应试模式的霸权是到了该退出的时候。

 

如果学生仅仅是为了“高分”而学习,他可能最后连“高分”也无法获取。“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动力,功利的分数,无法支撑人生的远行。古往今来,还没有任何一位伟大人物是为了考高分而成就伟大的。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教育是现代社会最大的意识形态。现在该是动摇教育霸权的时候了。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2-13
标签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0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