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超度的学习模式(上)

158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浅谈超度的学习模式(上)

 

一段对话:小明的爸爸:老师,小明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小明的老师:语文93分,数学95分。小明的爸爸:那很不错啊,比我上学时强多了,谢谢老师。小明的老师:家长啊,小明这个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二名了。咱班双百分有一多半呢。小明的爸爸:啊……#@……。

 

小明的老师:小明挺聪明的,就是有些贪玩,这个成绩已经拖咱班后腿了,请家长多督促他学习,多做题。好吗?小明的爸爸:呃,好的。给老师添麻烦了,我们一定改正,一定改正。于是,相对于上学期,小明本学期的周末作业同比增长了50%,补课时间同比增加了50%,娱乐时间同比减少了80%,同时,小明家的教育开支增加了40%,全家的“争吵指数”提高了60个百分点,“幸福指数”下降了80个百分点。下个学期,小明终于收获了语文98分,数学99分的好成绩。然而,不是只有小明一个人在战斗。在小明暗中下劲,成绩提高的同时,其他同学和家长也在各显神通,成绩也都水涨船高。结果,小明的总成绩排名还是在班级后列。看似小明和全家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可这些努力完全“无用”。只是,小明和全家却不敢停止无谓的努力,因为只要一旦停下来,就是一落千丈的失败。在大家都开足马力进行对抗的僵局下,谁先停止对抗,谁就先遭遇淘汰出局。

 

负和博弈僵局的诡异就是:明明知道这样干是互相伤害,但谁也无法停止互相伤害的升级。因为在“纳什均衡”局面下,率先改变博弈策略的游戏参与者,将率先被游戏规则伤害。所以,坚持伤害对方同时也伤害自己(即损人同时也损己。)反而是唯一的最佳选择。结果:当所有学生的分数都日益趋近满分时,分数本身陷入了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90多分在过去是不折不扣的优等生,现在则沦为如假包换的学困生。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学习竞赛不断向极限逼近,最终的竞争目标只有一个:获得满分。只是谁也不知道,在奔向满分的路上,会催生多少惨烈的人间悲剧。

 

一个高考作文题

 

2016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幅漫画,可以有许多解读。比如家长的对学生成绩的阈值不同,是看分数还是看进步,是用赏识还是用惩罚,是片面唯成绩还是全面看发展等等……考100分,奖励一个吻,考98分,下降了2分,招来一巴掌。98分和100分的差别有多大?考55分,惩罚一巴掌,考61分,增长了6分,换来一个吻,61分比55分似乎产生了质变。有好事者将此图恶搞了一把,倒也饶有兴趣,如下:

 

可谓荒诞之中的真实。小学时候,功课容易,常考100分,爸妈常表扬,自信心爆棚;初中时候,功课难度上升,考了98分,爸妈说成绩下降了,不如小学了(其实名次可能未必下降),常批评,于是厌学;高中成绩直线下降,继续受老师父母各种批评,继续深度厌学;上大学了,父母忽然不要求学习成绩了,60分万岁,最终,学习终于伤害了学习本身。结论:学习功利化,学习将不可持续,唯学习反而丧失了后续学习能力和意愿,可谓“学习的异化”。当人们被自己创造的对象所反噬时,世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异化”。

 

从遗忘曲线到过度学习

 

根据德国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及时且适当的超量学习,对巩固学习成绩意义重大。知识的留存度(反面即“遗忘度”)与时间密切相关。遗忘的高峰是在结束学习的24小时内,尤其是9个小时内,在学习结束的2天以后,遗忘的速度显著变慢。启示:及时复习十分重要,复习的最佳时段有两个,其一是刚结束学习的一个小时以内,此时是遗忘的高峰,因此在每节课的下课时,是巩固记忆、克服遗忘的黄金期。其二是在48小时内对知识进行二次巩固,最好选择在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早上。

 

艾宾浩斯还有另外一个“过度学习”理论。适度学习:恰恰能掌握知识后,即停止学习,其知识保持度从第四天开始急剧下降。过度学习:在掌握知识后,继续增加50%的学习量,其知识保持量显著优于“适度学习”组。超度学习:在掌握知识后,继续增加100%的学习量,其知识保持量在4天后和“过度学习”组对比,并无显著优势。“过度学习”主要含义是一个人要掌握所学的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熟练”,而是要在“掌握”以后继续进行反复超量练习,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也就说对于必须牢记的基础知识,可以而且必须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当然,“过度学习”,不是毫无限度的“超度学习”。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就是很不经济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过度学习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综合效应也最大。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甚至停滞现象。尤为严重的是,学习者可能会因机械重复、身心疲劳等因素出现厌学现象。

 

当前学校教育的超度学习

 

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在应试体制的威力下,不断迭代升级,已经远远越过了“过度学习”区间,早已进入了“超度学习”的领域。

 

基本症状如下:从学习目标看,片面追求高分,分数成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见分不见人;从学习内容看,德智体美劳简化为智育,智育简化为知识,知识简化为训练,训练简化为刷题。刷题主导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学校只做题不做事,更不做人;从学习过程看,学习方法极度同质化,不外乎提前学习、超纲学习、反复复习、纠错重复。可谓千校一面,千篇一律;从学习体验看,只考察成绩排名,不考核师生感受。学习任务沉重且无趣,催生大量厌学人群,功能和体验双输。从学习空间看,学习从校内拓展校外,激烈竞争和资本逐利,共同催生出补习机构这种超量学习的“副产品”,并有反噬学校的迹象。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2-13
标签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