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心理医生郭潇赢解读: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

LOGO - 副本_副本_编辑

     厦门集美大学大二学生李萌(化名)已经连续2个假期没回家了。“我不愿见父母,每次站到回家的站台上,似乎都是一次煎熬。”“他们根本不理解我,我也没脸见他们。我觉得,这2年来自己一事无成,我也想学习,可没有动力了,有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李萌一脸伤感:“我能做的就是跟男朋友倾诉,我认为,只有他才能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和自己交流”。

 

厦门大学建筑系的王强(化名),也很少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对此,他很无奈:“我父母是‘老三届’,当过知青,他们都有那种‘我们吃了苦,不能让孩子再遭罪’的心理,宁肯自己吃苦,也决不让孩子生活得比别人差。我与父母一交流,他们就是‘冷不冷啊?’之类的问题。换句话说,我感觉,我和父母的关系只是‘物质的’。”

 

像李萌和王强一样,心理医生郭潇赢发现,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和父母交流有困难”。

 

有人认为,处于叛逆期高中生,面对高考压力和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易出现沟通障碍,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已趋近或达到成熟,与父母交流理应比高中生顺畅。但现实情况显然并非如此,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大学生仍然对父母有一种或抵触或敬畏的情绪,他们大都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青春期总会有特定的躁动,在获取性知识方面,平时也想跟父母多交流,但一提这个,父母便觉得不舒服,有时还会大声呵斥。”金融系赵伟告诉心理医生郭潇赢,父母常以“年纪轻轻,总往歪里想”这样的话,弄得他没话说,以至于后来他干脆不说。

 

厦门诚毅学院的乐乐(化名),父母双双下岗,每天都要为生计发愁,每次打电话来,就是问问学习好不好,学费够不够。“我也知道,他们根本无暇顾及我心里的感受,我还能说什么呢?说多了,岂不是又给他们增添心理负担?渐渐地,就感觉心里和父母隔着一层。”

 

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父母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家住福州的刘先生向心理医生郭潇赢描述由于工作比较忙,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请了保姆。一直以来她都觉得,自己给孩子的已经比同年龄孩子得到的多很多,但她却发现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慢慢升级,她觉得很不理解,想改变,但力不从心。

 

大学生不愿与父母交流,也有自身的原因。厦门大学大一的孙丽(化名)对心理医生郭潇赢说:“大学里事情很多,我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非常郁闷,没心情和父母交谈。”经济系的郑宇也眉头紧锁:“上了大学,开始参加了很多社团,后来逐渐放弃了,再后来,就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过级、考试,很少和家里人交心。一是自己话本来就少,顶多哼哈两句,再者,也没必要让他们知道我的情况,那样反而让他们操心。”计算机系的廖鹏则说:“我感兴趣的,他们不懂;他们说的,老是婆婆妈妈的鸡毛蒜皮类小事,我不愿意听。”

 

因和父母交流过少,一些同学承认他们走过弯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刘铭说:“上了大学,和父母离得远了,感觉很孤单,情绪低落的那阵儿,打游戏,聊天,看电影,玩得天昏地暗。如果多和父母说说知心话,可能不会这样。”

 

“交流是双向的,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中国心理学教授、国家级心理治疗师郭潇赢表示,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有学习成绩带来的落差感,有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也有缺乏交往能力失落感,这一阶段尤其需要父母的内在支持,有些父母却忽略了。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多是在“高分为王”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对父母缺乏关心和理解,在处理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上,经常以个人为中心,导致两代人交流困难

 

“应该说,在15岁到22岁左右的青春期,与父母产生距离,对他们表现出冷淡,这是青少年成长正常表现。处于青春期大学生们,也需要有一段时间让自己独立思考,去寻找并且发现自己。”中国心理学教授、国家级心理治疗师郭潇赢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还应主动找时间和父母聊天,体验交流的快乐。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3-09-20
标签 : ,,,,,,,,,
分类 : C 心理揭秘
评论 : 0条

= 7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