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厦门心理咨询

u=3969790109,2051302310&fm=23&gp=0

        产后抑郁症(post-natal depression) 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障碍。其表现与其他抑郁障碍相同,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悲伤哭泣、担心多虑、胆小害怕、烦躁不安、易激惹发火,严重时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悲观绝望、自伤自杀。如能早期识别,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妇女在怀孕和生产期间, 伴随生理、心理及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产后精神卫生问题非常常见,其中产后抑郁是最常见的一种。在分娩后的第一周,约50%-75%的女性出现轻度抑郁症状,10%-15%患产后抑郁症,产后一个月内抑郁障碍的发病率是非分娩女性的3倍。
        病因症状预防治疗诊断生物学因素①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在妊娠期间,孕妇体内长时间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具有多种神经调节功能,分娩后雌激素突然撤退,雌激素的波动及持续的雌激素缺乏可能导致情绪抑郁;妊娠期间甲状腺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分娩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也随之变化,甲状腺功能紊乱也与产后抑郁相关。②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异常及功能活动降低,涉及的神经递质有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③既往有抑郁发作史和阳性家族史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此类因素…查看详情临床表现与其他抑郁障碍类似,具体描述如下:产后心绪不良分娩的3-7天发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沮丧爱哭、担心多虑、委屈、内疚、失眠、食欲下降、易发怒、注意力不集中。产后10-14天内可自行缓解。产后抑郁症分娩后4周内发病,情绪低落、郁闷,高兴不起来;没有愉快感,对什么都没兴趣;心情烦躁,易激动发脾气;担心多虑,紧张恐惧,过分关心或担心孩子,或对孩子缺乏兴趣,担心养不活孩子,害怕自己伤害孩子,害怕与孩子两人单独在家,失眠,食欲下降,不能照料自己和孩子;悲观绝望、无助感、无望感、自责自罪、自伤自杀的观念和行为…查看详情心理社会因素在产后抑郁的发生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产妇做好生活方式调适和心理调适,配偶和家人要多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尽量避免和减低不良应激的影响,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产妇生活方式调适①在做新妈妈之前,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接受妊娠、分娩、哺乳和育婴知识的培训,减轻对妊娠、分娩和养育婴儿的紧张恐惧的心理,尽早了解学习育婴技能,避免婴儿到来时手足无措,紧张慌乱;②照顾新生儿产妇会精疲力竭,疲劳和缺乏睡眠很容易导致情绪低落。尽可能多休息,不要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做,孩子睡觉时产妇也尽量睡觉;③新生命的到来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查看详情尽可能早期识别,早期治疗,足量足疗程。轻中度抑郁可采用心理治疗,如果持续两周,且症状越来越重,一定要采用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药物治疗①抗抑郁药提高情绪,一般来说新型抗抑郁药,疗效好、副反应孝耐受性好,使用安全和方便。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帕罗西廷氟西廷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草酸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米氮平)。②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如苯二氮卓类(安定等)、丁螺环酮等。③需服药治疗产妇,婴儿可改用人工喂养法…查看详情诊断的确定主要依据病史、精神症状检查,及结合病程进展的规律综合考虑。诊断采用的方法和标准与一般的抑郁症相同。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据4各方面:症状、严重程度、病程和排除标准。无论哪个类型的抑郁,首先必须符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如下: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四项: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查看详情
疾病护理
展开编辑本段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生物学因素
        ① 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 在妊娠期间, 孕妇体内长时间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具有多种神经调节功能,分娩后雌激素突然撤退,雌激素的波动及持续的雌激素缺乏可能导致情绪抑郁;妊娠期间甲状腺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分娩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也随之变化,甲状腺功能紊乱也与产后抑郁相关。②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异常及功能活动降低,涉及的神经递质有5- 羟色胺( 5- HT)、多巴胺( DA) 、去甲肾上腺素( NA)。③既往有抑郁发作史和阳性家族史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此类因素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不良的生活事件、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分娩前恐惧、分娩并发症、夫妻关系不融洽或不好、婆媳关系不融洽或不好、家庭经济紧张、孩子喂养方式、人格较弱或神经质特点、高龄产妇、孕期健康教育缺乏等。[1]
        疾病分类在临床上常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
产后抑郁障碍在症状、病期、病程和结局方面与其他抑郁障碍类似,临床上常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均将其归入,心境障碍抑郁发作,并按照抑郁发作的表现进行亚分类。
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 要求分类后标明产后起病,规定起病时间为产后4周内。[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与其他抑郁障碍类似,具体描述如下:
产后心绪不良
分娩的3-7天发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沮丧爱哭、担心多虑、委屈、内疚、失眠、食欲下降、易发怒、注意力不集中。产后10-14天内可自行缓解。
产后抑郁症
        分娩后4周内发病,情绪低落、郁闷,高兴不起来;没有愉快感,对什么都没兴趣;心情烦躁,易激动发脾气;担心多虑,紧张恐惧,过分关心或担心孩子,或对孩子缺乏兴趣,担心养不活孩子,害怕自己伤害孩子,害怕与孩子两人单独在家,失眠,食欲下降,不能照料自己和孩子;悲观绝望、无助感、无望感、自责自罪、自伤自杀的观念和行为。严重时因担心孩子在世界上受苦,出现利他性自杀,即先将孩子杀害而后自杀。
其他抑郁障碍
        核心症状 :①情绪低落,心情低沉、郁闷、悲伤、不开心,对今后感到没有信心,没有希望,甚至悲观绝望,出现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②兴趣缺乏,患者对什么都没兴趣,对以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失去兴趣,整日生活懒散,行为被动,离群索居,不与人沟通。③快感缺失,患者内心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不能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疲乏无力,精力下降。
伴随的其他心理症状 ①焦虑是抑郁症非常常见的症状,表现过度的担心多虑,胆小害怕,紧张不安,犹豫不决,心情烦躁,感到心悸、胸闷、憋气等躯体不适。②精神运动迟滞时表现思维迟缓,行为迟缓。③激越时表现脑子不停地想事,极度烦躁,坐立不安,不能自控。④自责自罪,没有自信,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有许多过错,什么都做不了,是一个没用的人,是家人的负担。⑤严重时悲观绝望、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⑥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
        躯体症状 睡眠紊乱,严重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多梦),食欲紊乱,没有食欲,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性功能下降,体重下降,多种躯体不适感,症状在晨间加重。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是国内外运用较多的产后抑郁筛查量表之一,为自评量表,共有10个项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4级评分,得分范围0~30分,9分为筛查产后抑郁的临界值,12分作为筛查重性产后抑郁的临界值。
        疾病危害产后抑郁障碍患者,受症状影响情绪低落,焦虑,精力体力下降,伴随各方面能力下降,往往不能很好地照顾婴儿,可能影响婴儿心理和生理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失去自理生活和照顾婴儿的能力,自责自罪、悲观绝望,甚至出现自伤自杀或冲动伤人的行为(可能因利他性自杀而伤害孩子)。因此,应早期识别,积极治疗,避免不良的后果发生。
        疾病诊断诊断的确定主要依据病史、精神症状检查,及结合病程进展的规律综合考虑。诊断采用的方法和标准与一般的抑郁症相同。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据4各方面:症状、严重程度、病程和排除标准。无论哪个类型的抑郁,首先必须符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如下:
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四项:
①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②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③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④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⑤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⑥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自伤行为;
⑦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 食欲减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⑨ 性欲减退。
严重度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①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二周;
②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二周。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轻性抑郁症 发作符合上述标准,但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
另外,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 要求,起病时间为产后4周内。
编辑本段疾病鉴别产后精神病
产后30天内易发生精神疾病,表现情绪不稳,言语紊乱,行为怪异,幻觉、奇怪的想法等,上述表现,不符合产后抑郁的表现,诊断应归类于其他相应的精神科类别。
继发性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可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冰毒等)引起,二者鉴别点如下:继发性抑郁障碍应有明确的脑器质性疾病史、躯体疾病史,有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的改变,可出现意识、记忆、智能问题;抑郁症状随原发疾病病情好转而好转,随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人格障碍
        情绪变化是人格问题还是疾病,注意人格是一个人一贯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而抑郁障碍有明显的起病时间,病理性情绪障碍需持续一定的时间。
编辑本段疾病治疗尽可能早期识别,早期治疗,足量足疗程。轻中度抑郁可采用心理治疗,如果持续两周,且症状越来越重,一定要采用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①抗抑郁药提高情绪,一般来说新型抗抑郁药,疗效好、副反应小、耐受性好,使用安全和方便。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草酸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米氮平)。②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如苯二氮卓类(安定等)、丁螺环酮等。③需服药治疗产妇,婴儿可改用人工喂养法,尽可能避免药物影响婴儿;④定期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和药物副反应,维持病情稳定。
心理社会干预
        负性生活事件与产后抑郁密切相关,产妇经历了孕育、分娩、照顾婴儿的几个阶段,孕产妇要面临生活方式和心理模式的重大改变,要面对更多的心理社会和婚姻问题。①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妊娠、分娩、育婴和孕产妇疾病知识,减轻孕产妇对妊娠、分娩和育婴的紧张恐惧心理,争取家属的支持帮助;②识别和改善患者不良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如对人、对事、对己、对社会过度从否定、悲观、负面的角度看问题,自卑或自尊心过强,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评价;③培养乐观、积极、健康的性格,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不良的行为模式,如冲动盲目、不顾后果,孤僻离群、独处索居,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社会交往等;④调整婚姻家庭中不利的心理因素,提供危机干预;⑤产妇自己做好生活方式调适和心理调适,配偶和家人要多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共同采取积极的应对模式,尽量避免和减低不良应激的影响,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详见下面疾病预防内容)。
治疗疗程
        ①急性治疗期治疗控制焦虑抑郁等症状,疗程一般6-8周;

        ②巩固治疗期是巩固急性期治疗效果,防止症状波动,疗程一般4-6月,药物剂量一般维持原剂量不变;③维持治疗期防止复发,维持治疗应持续多久尚无定论,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持续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因人而异,治疗方案个体化。停药时,药物剂量边观察边减少,逐渐停药。
        疾病预后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只要尽早发现,积极调整,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症状缓解、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恢复。患者和家属不要过度紧张害怕,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坚持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接受科学的治疗,可以避免发生不良的后果。
编辑本段疾病预防心理社会因素在产后抑郁的发生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产妇做好生活方式调适和心理调适,配偶和家人要多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尽量避免和减低不良应激的影响,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
产妇生活方式调适
①在做新妈妈之前,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接受妊娠、分娩、哺乳和育婴知识的培训,减轻对妊娠、分娩和养育婴儿的紧张恐惧的心理,尽早了解学习育婴技能,避免婴儿到来时手足无措,紧张慌乱;②照顾新生儿产妇会精疲力竭,疲劳和缺乏睡眠很容易导致情绪低落。尽可能多休息,不要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做,孩子睡觉时产妇也尽量睡觉;③新生命的到来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学会寻求丈夫、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例如请丈夫帮助完成家务和夜间喂奶的工作,请家人帮助准备食物或者处理家务等等;④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适度锻炼身体,走出户外,带着孩子到户外活动、散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温暖的阳光;⑤保持营养丰富的饮食,多吃谷物、蔬菜和水果,同时注意为自己创造安静、闲适、健康的休养环境;⑥注意和他人分享你的感受,多与你的配偶在一起,告诉他你的感受;找一个信任的朋友,和他倾诉一下你的感受;和别的新妈妈聊聊天,相互沟通。这样可以缓解你的情绪,也可以学习到新的应对的方法和经验。
产妇心理调适
         ①产妇的个性特点、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直接关系负性应激事件影响结果,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健康的性格,采用积极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信、乐观、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调动内部力量或求助于外部力量克服困难,使应激结果的不良程度减到最低。避免消极应对方式,如自我否定,悲观消极、躯体化、回避解决问题,产生负性情绪和消极行为;

        ②热爱新的生命,对孩子的到来,要抱有一份欢喜之心。新生命的诞生,是婚姻的结晶,是生命的延续,将给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快乐和幸福,新的生命同时也带来了艰巨繁忙的劳动和重大的责任,在繁忙劳累中体会快乐和幸福。

        ③做好母亲角色的转换,过去是被照顾对象,现在自己是肩负责任照顾婴儿,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注意克服损失感,如失去自由和许多娱乐,失去以往的身份,失去苗条身材等。作为孩子的母亲价值观需有所改变,对自己、对丈夫、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接近实际,对生活的看法也要实际,努力增加幸福感和责任感,感受新生命诞生带来的幸福快乐;

        ④放弃完美主义的想法,不要迫使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不要期望每一件事都做的十全十美,在不感到疲惫的前提下尽力而为。
配偶和家人的支持
        ①缺乏来自他人的支持是发病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来自配偶的支持,配偶和家人要了解学习孕产妇照顾和育婴知识,多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外来的支持可以将负性应激的影响降到最低;②配偶和家人要愿意承担家务和分担照料孩子的事物,及时告诉产妇育儿的经验,帮助适应新的生活变化,平稳度过陌生和慌乱期;③为产妇创造安静、闲适、健康的休养环境和氛围,以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④帮助产妇适应角色转变和心理转变,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健康的性格,培养积极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⑤简化生活避免改变,在怀孕和分娩后1年内,不要做出任何重大生活改变,重大的改变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使生活更加难以应对;⑥在照顾孩子的忙碌中,别忘记观察产妇的情绪,多沟通,如发现有产后抑郁的一些表现,分担产妇的忧郁和担心,及时劝解、疏导或咨询专业机构;一旦确诊,尽早干预,避免病情加重,避免不良的后果发生。
        疾病护理①家属要学习和掌握疾病知识,正确对待疾病,多给予理解、关心和支持。学会观察和识别方法,一旦发现,尽早干预,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避免病情加重,避免不良的后果发生;②因患者病后会有各种能力不同程度的下降,配偶和家人要主动承担家务和分担照料孩子的事物;③为患者创造安静、闲适、健康的休养环境和氛围,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温馨和支持; ④在照顾孩子的忙碌中,别忘记多与患者沟通,观察情绪变化,对焦虑、忧郁、自责情绪进行劝解疏导,对悲观的情绪要给予信心和希望,注意发现悲观的情绪和自伤自杀、伤害孩子的先兆,避免不良的行为发生;⑤ 如果病情严重,考虑住院治疗。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3-07-25
标签 :
分类 : C 心理揭秘,D 心灵成长,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6 + 13